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在人们心目中享有“西方音乐之父”盛名的“巴赫”,全名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从他的祖父、父亲、兄弟到他的三个儿子,巴赫家族有数十名成员都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巴赫家族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他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约翰·赛·巴赫的音乐启蒙是跟随父亲学习提琴。小巴赫十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约翰·
巴赫由大哥抚养,并随他学古钢琴。十五岁时,他就读于吕内堡的米亥尔学校,校方给了他一份很优厚的奖学金,鼓励他学习音乐。在此,巴赫又随校内的优秀音乐家,学习各种技艺,接著又去汉堡和吕北克等音乐水准颇高的城市继续深造。
从十八岁起,巴赫在亚伦市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与风琴朝夕相处,在倾心研究风琴的同时,风琴曲也成了他的创作重心。
巴赫也写了许多古钢琴曲,因为他在柯登时常演奏,同时也要指导儿子琴艺,所以特地执笔,先后创作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作为教材的《二声部与三声部创意曲》。他凭着一种构想,把一个小动机发展成小曲子,并将这些曲子汇辑成册。他的另一套巨作《平均律古钢琴集》于1722年问世,此套作品成为后人学习钢琴的经典教材。
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和古钢琴演奏家著名。在他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
巴赫晚年失明,有人说是因为他幼时在烛灯下抄谱的恶果,也有人归纠于莱比锡的官员给了他太多的工作,还有人怀疑可能是遗传造成的,因为他的堂兄华尔特也于晚年失明。
眼科手术的不幸失败,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位不屈不挠的老合唱长,仍以口述方式作了风琴圣咏曲《而今我走向主的宝座前》。
1750年7月28日,经过十天的痛苦挣扎之后,巴赫终于告别人间,一代大师,谢世长眠了。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以创作实践来证明十二平均律的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的划时代作品,常被称为“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推动了近现代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