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贝多芬
1770年12月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位于莱茵河畔的小城镇上。他的祖父原是荷兰人,后来移居波恩,在宫廷里当音乐师。祖父生性意志坚强,且十分勤劳,因此他在世时家境殷实,贝多芬从祖父那里潜移默化地继承了许多性格特点。贝多芬的父亲在主教的合唱团里当歌手,也能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但他酗酒成癖,把祖父的家产挥霍一空。
由于贝多芬很小就显露出他的音乐才能,所以他的父亲急于使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经常
逼迫他无休止地练琴,甚至在半夜酗酒回来时,将睡梦中的小贝多芬拖起来练琴。因此,贝多芬从小便对父亲充满了怨恨的情绪。
祖父的去世和父亲的挥霍,迫使小贝多芬从11岁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剧院工作时,他向乐队指挥学习作曲理论,并在奈弗老师的教导下,他逐渐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同时他开始对德国文学产生兴趣。17岁起,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尽管如此,他想方设法到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精心研读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著作。他珍爱普路塔尔赫的《古罗马史》,宜选莎士比亚的全集和莱辛的作品,他崇拜席勒,尤其崇拜歌德。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出现了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著作在传播着新的思想,他们在破坏着封建主义部腐朽基础。在德国,文学上的“狂飚运动”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无不强烈地影响着青年贝多芬,使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1792年,贝多芬结识了德高望重的音乐家海顿,他看了贝多分的作品后非常重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他鼓励并支持贝多芬到维也纳去,同年,贝多芬告别了波恩来到维也纳定居。
在维也纳,贝多芬出没于爱好艺术的贵族宫廷,并得到了他们慷慨的资助。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无论是作为天才的钢琴家在音乐会上成功的演奏,还是长途演奏游行,都给他开辟了广泛的声誉和富裕的生活道路。尽管如此,他仍然公开表示他的高度的自尊心,这是时代所赋予贝多芬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及自尊。因此,他一开始就不甘做贵族的奴仆,而是要求与贵族们同等的地位。久而久之,贝多芬发现自己的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极大的矛盾,加上1796年耳疾的威胁,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抗的要求在贝多芬思想中增长。耳聋的致命打击曾使他陷人痛苦的深渊。他长期隐居乡间,但他倔强的性格使他勇敢地向命运宣战,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疾并进行创作。1803年他完成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他的创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体现了贝多芬的甚本逻辑思想,即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形成了英雄性、群众性的创作风格,并在形式上有重大发展和突破,直至1813年他的音乐创作达到成熟。1815年后,由于奥地利梅特涅专制统治的猖獗,加上兄弟的死亡和耳疾的不幸,贝多芬精神上再次遭受沉重打击。这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比较复杂;音乐创作上由英雄性转向抒情性的风格,同时,还花一些时间收集、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然而,他最终仍然从沉默与痛苦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并于1819年起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反封建的斗争中来,写出了最杰出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贝多芬晚年贫困潦倒,孑然一身,于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一生写有九部交响曲,其中以“英雄”(第三)、“命运”(第五)、“田园”(第六)和“合唱”(第九)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写有“暴风雨”、“黎明”、“告别”、“月光”等32首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另外,贝多芬还写过一部歌剧《费德里奥》、序曲《埃格蒙特》和《庄严弥撒》等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