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共分四个乐章,请慢慢品鉴:
第一乐章
就像发生在很多家庭的故事一样,因为练琴不用心,妈妈又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孩子哭着跑回自己卧室给奶奶拨电话,奶奶过来发现孙子在发烧。当晚孩子爸爸从远在几百里外的工地着急开车赶了回来,山雨欲来,一场酝酿已久的家庭战争终于爆发了。
爸爸说:“你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没活明白?每天家里鸡犬不宁的,我怎么在外面工作?”
奶奶说:“孩子不想学就别逼着了呗,学钢琴有什么用?”然后决定搬过来和孙子住。这是发生在群里的一件事,因为第二天这位家长就把她遇到的困惑告诉了我,说那一刻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这种事的确棘手,我也没什么处理经验,只能谈谈自己了解的身边的钢琴故事,尽人事听天命吧。
柏辽兹曾说过,音乐和爱情是灵魂的两只翅膀。我的理解是假如一个人失去了爱情,那么支撑他灵魂的就只有音乐。假如再失去了音乐,那么灵魂就只能成为爬行的动物了。这恐怕是关于音乐作用的最好解释。
可是要接受这个答案需要一些前提,不是不懂爱情的咸鱼和家里从不听音乐的猪队友才能听懂。
其实看不见的有时候比看得到的更有用。犹太人为什么可以重新建国?因为犹太人对神的信仰。
也许都是触达到精神层面,所以喜欢音乐的孩子也通常更聪明,就像爱因斯坦是爱音乐的犹太人。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主观,可根据统计,今天学音乐的孩子似乎学习成绩都不错,至少说明音乐艺术修养并不影响文化课成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苏联在航天工业方面领先了美国一步,所以更打算在文化艺术领域继续超越对方。其实苏联在这方面比起美国似乎有绝对优势。上世纪的大钢琴家,有一半都是苏联人,比如鲁宾斯坦,霍洛维茨,李赫特等。而剩下一半中的一半据说也都是从苏联出去的。就在这种背景下,苏联举办了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而那时一位叫做克莱本的年轻钢琴家代表美国去苏联参赛,彼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明确指示不能把冠军给美国人,并且在初赛时候就亲自来到了现场。而当轮到克莱本表演,他用独特的音乐魅力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包括评委,而第一个情不自禁站起来鼓掌的正是赫鲁晓夫本人。决赛当天赫鲁晓夫又来了,这一回他坐在了楼上的包间里,当所有决赛选手比完以后,评委主席拿着成绩单去请示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问,克莱本的演奏到底怎么样?主席认真回答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就这样赫鲁晓夫也不再犹豫了,同意将冠军颁给克莱本。就这样克莱本拿着柴赛冠军的头衔光荣的回到了美国。对美国人来说这不亚于登上月球。
这是一个钢琴故事,哪怕不懂钢琴的人也会被感动,想去听听是什么样的声音创造了奇迹。
第二乐章
听不懂古典音乐就对音乐无感了吗?一个爱好者和家长为主的群里,有两位家长发出孩子弹的肖邦练习曲第4条激流的视频相互请教。这条激流练习曲以速度快闻名,热情似火。两个孩子的完成时间都在两分钟上下。在大家惊叹之余,有朋友忽然发出来一个视频,是当代公认最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基辛的演奏,抛开艺术效果不说,完成时间在1分48秒。正当有人感叹怎么可以这么快的时候,又有人发出了一个老牌钢琴家李赫特的这条练习曲视频,1分30秒。尽管曾经看过,仍像看奥运百米赛跑一样心跳加速。可见音乐在其机械运动方面仍然可以雅俗共赏。
音乐学习是系统化的,外在的感性包含着内部严密的理性。当代社会科学对音乐演奏专业的研究已经数字化了,没有精心的设计就不会有稳定出色的演奏。音乐的学习并不简单,有条件进入专业学习是幸运的。哪怕专业学习依然分等级,有的学生注定超不过老师,这和学生自我修养有关,也和老师的方法有关。而有的老师的方法就是专门让学生超越自己的。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什么是千里马,每天关在马厩里的马不可能日行千里。不论男孩女孩业余专业,都可以成为千里马,因为保留个性才是能走多远的关键。中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差异很大,所以阅读原版文献也是保持积极状态,进步理念的方法,所以要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就倒逼着学生需要把外语,和中西方文化都了解。音乐有什么用?音乐的确不是拿来考试的,而是没有音乐就不行。当然这也分状态,或者如果学习方法错了结果是一说练琴就不行。
第三乐章
高级的音乐修养是一种追求,得先能察觉到其存在才会向往,通过科学训练去达到。没有见过的事物也就不会知道它的价值,思考其意义,更何谈追求了。天空没有飞鸟,人类不会造出飞机。注定没有出路的迷宫,没人会徒劳的探索。在1912年的4月15日,北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撞到冰山的时候,甲板上的小提琴手华莱士哈特利,为何能在混乱的人群中指挥乐队把舒缓的乐曲奏响?肯定那一刻他的灵魂挥动着神圣的翅膀。
没有音乐,对一些人就如同失去了大半个世界。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如果你家里就有这么一位,那是幸运的,听说只有贵族才全家人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不要像见到怪物一样对每天练琴的对方,换位思考,是你这个队友不给力。
有位朋友和我讲了这么一件事,说他的侄子在美国朱利亚学院外面的公寓租房。他的楼上住着的正好是基辛。每天白天他侄子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听楼上弹琴。这种待遇可比听音乐会强多了,而且能吹一辈子。
说学琴有什么用,这又找到了一个。当有人练琴扰民的时候,你可以换一种姿势。是想你并不知道楼上弹琴的是谁,也不希望知道是谁,反正一听自己的公寓是一个每天楼上有人练琴的屋子,想想就崩溃,然后决定不住了。讲真,这样的生活需要多么的无聊;,祈祷早日为灵魂找到另一对翅膀。
第四乐章
音乐学习过程的复杂在于音乐本身的复杂。学音乐的人也不会喜欢所有音乐,没学过音乐的人也不会不喜欢所有音乐。音乐本身就代表着个性,在有限的空间内找到无限属于自己的地盘。当我们听到有人说会弹理查德就好了,在今天看来,当年的时代属性已经成为一张标签,并不适合所有人。之所以有人还这么说是因为他哪怕理查德听的也不多,因为多了会腻的,像吃糖,满足不了成人的口味。成人喜欢喝酒,喜欢刺激悠长的回味。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有的音乐让人陶醉,比如现代爵士,比如肖邦。有的音乐适合细细体会,不能一下接触太深,容易消化不良。比如舒伯特,贝多芬。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不能套用。有的人嗜酒如命,有的滴酒不沾,不同的习惯才构成了不同的酒文化。
音乐是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品出其中滋味,需要了解地理和历史,了解信息和其中的文化。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不算了解了这个国家。了解了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才容易被当地人接受。
除了空间属性,音乐还代表时间。当大人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先会去听孩子们在听的音乐。反过来也一样,孩子可以用这种方法了解大人。音乐代表一代人的回忆。所以音乐是穿越时空打开共识圈的一把钥匙。所以学音乐的人年轻,所以学音乐的人热情。学音乐的人不会成为书呆子,所以哪怕程序员,也有一颗追求音乐的心。
随着信息互联时代到来,学习了解和制作音乐都变得更容易了。拥抱音乐是时代潮流,学音乐的路就像通向大海的河流,各具特色殊途同归,别人的方法再好,也只是河道宽而已。走自己的路不管会不会有成就,一定会有结果,而且不会让别人无路可走。所以音乐的集大成者是集体的艺术,是在纷繁复杂中定位自己。
以上有的没的一大堆,其实喜欢音乐很简单,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不需要理由。希望每家的队友都是灵魂伴侣。